一 、概述 :
行政所属 :天台县平桥镇
规模大小 :行政村
现有人口 :759户,2332人
二 、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 特点 :
张思村地处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区的西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中心2.5公里,与62省道相距2公里,坐落于始丰溪北岸的河谷地带,村域面积约2350亩,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400米。
村西、北有泉湖砩,引一甽清水,绕村而过。南有榨树砩,砩水穿村环流,一年四季水长流。北面下湖、长湖将古村环抱其中,世有“无桥别进村,进村必过桥”的说法。
村中有七口古井,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挖掘,故名七星井。有诗赞道:“夜涵星斗份乾象,映日云霓作画图”。
村落特征为船形结构。村基中间宽,两头尖,整个形状若一艘自东向西航船。村西原祠堂旁原有古枫一株,浓荫遮盖数亩,人称“船蓬”。村北有株大枫树,大仅合抱,高达数十米,笔直伸向蓝天,即“桅杆”。村东有田数亩,高出周围地面一米左右,状如舵,至今称为“舵丘”。相传每逢暴雨溪水猛涨,北面地势居高,溪水涨至村脚,四周一片汪洋。张思就像一叶小舟。雨过天晴,村庄丝毫无损。
古村临谁而筑,依路伸展,水绕屋流,村因水活。
三 、始建村年代 :
始建于元末,距今已有七百多年
四 、宗祠/宗谱遗存现状 :
宗祠 :上陈大宗祠一座;陈龙光公耑祠一座;陈氏下祠堂一座。
宗谱 :民国辛巳《务园陈氏宗谱》,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修《务园陈氏宗谱》
五 、古树名木保护 :
村中有古樟树,树龄500余年。
六 、著名建筑遗存 :
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12处 :
1、上陈大宗祠,俗称大祠堂,位于张思村中心墩头台之北。为务园陈氏第十世祖嘉赠公上陈房派后裔,于明末所建。因下陈房派浙峰公于明万历壬辰(1592年)为务园陈氏第九世祖慕亭公,[即明成化三年(1467)从邑东务园迁居张思始祖],所建下陈宗祠,在明末毁于兵燹。于是上陈、下陈族人各自建立宗祠。大宗祠于清乾隆己酉(1789年)重修,首事陈明云、芾南、希履三人集资,购买夏姓田七石,合祖管田共十四石,扩建北庑楼屋四间,新建三槽戏台一座及南首围墙,成周匝布局。
2、龙光陈公耑祠,位于村中心墩头台戏台前,祀张思陈氏十八世祖陈龙光。龙光,名相保,字希剑,龙光其号。清乾隆初曾议叙盐运司知事。其孙陈孝备,字统三,号慕诚,太学生。道光十九年(1839),钦授台州府知事,光宗耀祖,族议为其祖父龙光建造耑祠。该祠坐北面南,面阔三间,建筑面积98平方米,由门楼和正厅组成,保存完整。该祠后有敦头台(戏台),与陈氏大祠堂一路之隔,有古建筑群和村街以及演武场、演武墩等人文景观。门楼为石库门,为重檐硬山博风两坡顶作法。门楣、门额、门垛、斗拱和正门盖板均用石板和块石制作。门楼为砖砌工字脊,两端饰有龙吻。
3、下新屋里古民居,位于张思村中心墩头之北。该民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由门楼和四进楼房以及二大二小四个天井组成,2个四合大院、2个四合小院、1个三合跨院。左右抱屋呈不对称分布,计36间,占地面积为2064平方米。从南北轴线正门进入,有敞廊引向两厢,廊檐辟作过道。该建筑群以中堂后的库门为内外两宅的分界线,前大四合院即中堂称“颐养楼”,供婚丧庆典接待宾客之用。后大四合院即内宅院称“得月楼”。该民居由陈孝备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06)。陈孝备捐授台州府知事。
4、上新屋里古民居又名世昌楼,位于上陈宗祠之西,与大宗祠正门仅隔了一条村巷。此楼系龙光公建于清乾隆十七年。龙光公名相保,字希剑,任叙盐运司知事。世昌楼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由一个主天井和二个小天井组成,计二十四间,占地面积1375平方米。该民居从南北轴线正门进入,有敞廊引向两厢,檐廊辟作过道,经前厅备弄进入大天井厢廊,再转入正房间廊下至中堂,再经中堂后屏风门,即可到达后天井。
5、后新屋里古民居位于村北,为张思村 的“三退九明堂”古建群。此楼又名“谷饴楼”,系陈钦泽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陈钦泽,字德润,号雨亭,学名毓川,太学生。后新屋里陈氏古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70平方米,由一个大四合院主天井和八个小四合院组成,面南。两边抱屋基本完整,共计五十余间,后天井还有佛龛。正大门屋顶为重檐翼角,斗拱重昂,气宇轩昂的歇山顶砖细门楼。
6、益华楼,俗称陈氏上排屋(上横头),位于张思村南。单个四合院,平面呈四方形,坐北朝南。该民居占地448.7m2。现存正厅、两厢、左右夹室、隈屋各一间。正厅面阔三间。从南北轴线正门进入,有敞廊引向两厢,经两厢檐廊折向正厅檐廊,可至中堂。该楼由陈阜成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8)。陈阜成,讳余,字恒丰,号阜成。现为陈言勤与其弟、堂兄弟等八房共有。益华楼前有砩水萦流,村中大道在门前通过,交通便利。大门匾额上阴刻楷书“南山拱秀”四字。
7、下园明善楼古民居位于张思村东,由二个小天井组成,正屋坐东朝西,占地425m2。台门面西,前厅为单层建筑。小天井中二双边门朝北。该建筑群现存大小房屋计13间。明善楼由陈树堂祖父陈钦选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已传三代,现为陈树堂姐弟二户共有。1958年至1961年,该民居曾办过人民公社大食堂,此间曾进行过修葺。前壁墙上绘有已褪了色的飞机、火车等大跃进时期的壁画,给人留下强烈的历史沧桑感。该建筑台门北侧前壁为硬山搏风两坡顶敞廊,用栋砖清缝作脊。
8、继善楼位于张思村中,俗称奓门头地方,由陈海明高祖陈孝灿于乾隆年间建造,至今已传八代。陈孝灿(1743—1780),字彦本,号炳如,太学生。该民居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一个大四合院,为传统二层木结构建筑。设三道大门头,不在中轴线上,面西,起防贼防盗作用。该民居占地面积636平方米。大中堂门上原有“继善楼”匾额。值得一提的是其两个正房间的窗棂上分别用篆字雕有“如松初盛”、“似兰斯馨”,极具匠心。
9、下园迎紫楼,俗称下井方古民居,位于村东。迎紫楼古民居坐北朝南,一个大四合院,为传统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迎紫楼由陈良载祖父陈钦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成,占地面积503.5平方米。从南北轴线正门进入,有敞廊引向两厢,檐廊辟作过道,折向正房檐廊,便可至中堂。中堂后设二屏风门,与后面村道相通。
10、下园新民楼古民居位于张思村东,坐北朝南。为一进四合院,二层传统木结构楼房,平面呈四方形,占地546平方米。正房廊下与两厢房各有拱形过门连接,可至东、西两侧小跨院。小跨院为小型三合院形式,体量甚小。经两侧小跨院后门可抵后面村道。新民楼位于村东,陈极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
11、陈炎古民居由其祖父陈益山于民国十五年(1926)建成。已传四代,由陈炎与其侄二户共有。陈炎古民居位于张思村东,坐北朝南。一进四合院,为传统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507m2。该民居由南北轴线进入,经敞廊折向两厢檐廊,正房檐廊辟作过道与两厢相接。
12、陈锦林古民居位于张思村北,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平面呈正方形,为传统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559m2。该民居由南北轴线正门进入,只能经大天井直接至正房。正房廊下与两厢各有过门相接,可至东、西两侧小跨院。小跨院为小型三合院形式,体量甚小。经两侧小跨院后门、中堂后门均可抵达后面村道。陈锦林古民居由祖上陈贤桷于民国十六年(1927)建成。陈贤桷,字公满,号春波。
其他还有:
1、陈氏下祠堂又名下陈宗祠,位于村东。该祠为务园陈氏第十三世祖浙峰公于明万历壬辰(1592年)捐自家桑园初创。陈氏下祠堂,位于张思村东。此祠原为务园陈氏第十三世祖陈浙峰于明万历壬辰(1592)捐自家桑园初创。明朝末年兵燹烧毁。康熙年间始易造中堂如上陈祠制。乾隆初增建北庑三间,竖造三槽大门,又于门内建造戏台。嘉庆己巳(1809年)扩充北庑基址,又在后门扩建南庑基址。该祠故址规模比上陈大祠堂还要大,现已改建为张思小学,仅存正厅,建筑面积95m2。甲山庚向,坐东。
2、木樨花楼古民居位于村中,由三个大四合院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32平方米,为传统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该民居由陈孝慎建于清乾隆年间,已传九代。陈孝慎,字树木,号务惠。生于雍正六年二月十一,卒于乾隆四十八年二月五日。现为陈松山、陈宛萍叔侄等二十房共有。
3、俭德楼,位于村东,坐北朝南,四合院,占地503平方米,系陈钦伴建于光绪十八年。陈钦伴,字涣有,号作梅。台州录事。该建筑大气美观,正门顶为硬山博风两坡做法。大门匾额刻有“春辉长凝”四字。正房为五架抬梁结构,廊柱有一斗三升品字形斗拱,正厢房石板铺地,天井有卵石吉祥图案,门窗雕有人物、花草,形象生动传神。
4、村东镇龙庵,九世祖陈广清始建于明代,嘉庆(1796—1820)重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建镇龙庵南面路廊。
七 、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 :
历史名人:
1、陈好智(1329——1398),字智仲,以字行。务园陈氏七世孙。少而颖异,自幼好读书,状貌奇伟,以胆略著称乡里。因而,被元浙江行省阃帅辟为绍兴路长乐巡检司巡检。任职间,严厉峻峭,后因防御盗贼有功,“廉以持身,恭以守职,勤以励事,严余弭盗”。于是,声名日著,升防御义兵副万户。到任没有多久,他看见元朝政府的残酷统治,毅然决然辞官归家,侍奉亲人,尤笃于教子。
2、陈宗渊(1370—1440),原名浚,号进修,以字行,务园陈氏八世孙。父陈仲智任长乐巡检司巡检,世袭好好智元副万户。永乐十年(1412),特敕吏部授中书舍人。正统四年(1439)十二月,古稀致仕,同僚赠诗送行。翰林院侍讲兼修国史刘铉作诗序。晚年优游泉石,以诗书丹青自娱。其传世作品《洪崖山房图》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3、陈廷赞(1575—?),讳逢人,号与参。务园陈氏十五世孙。生性纯真质朴,侍奉父母以孝著称。品行端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幼习举子业,敏而好学,以仁义教育族亲子弟。因德行淳厚,乐善好施,贤而有才,被推为张思陈氏族长,主持修建宗庙,组织指挥续修张思陈氏家谱,因作《十劝》、《十戒》、《四箴》等。
4、陈孝备,字统三,号慕诚。务园陈氏第二十世孙。其父陈华山,壮年得子,宠爱尤加。孝备自幼聪慧,刻苦读书。长大后气度不凡,敢作敢为。成年后,即以善词名闻遐迩。太学生。清道光十九年(1839),加捐,钦授台州府知事,为其父华山请封,赠诰命一轴,光宗耀祖。
5、陈穆庵,名都,字深宫,穆庵其号。陈慕诚长子,原配庞氏所出,太学生。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陈氏族人议修宗谱,陈穆庵独力承当全部费用。捐助了良田100余亩给平镇八角亭张朗轩在鼓山湾地方创立义学——文溪书院前身,建造房屋百余间。后因助建文溪义塾之功,由太学生议叙,例授盐运司知事。
6、陈邑周(1849——?),行三之子。少颖悟,过目不忘。在其父向三的严格教育下,天台县试,台州府试均名列前茅。稍长,深受观察刘兰洲、督学吴和甫赏识,并被吴和甫收到门下为徒,为邑庠生。伸张正义之事,不胜枚举。清宣统元年(1909),陈邑周六十岁时,钦授金华县教谕,加封五品衔。敕封先父行三为奉直大夫,其母姚氏、孙氏均封宜人。
7、陈苹香(1830—1900),讳泮,字鲁香,号苹香,学名焕藻。世以耕读传家,兼业于医。辛勤劳作于农耕,精心钻研医术。医疗技术也日益精湛。祖传医室“保和堂”之名声大振,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四方的乡绅士宦耆旧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自发酬集资金,制作了一块匾额,上题“儒理名医”,赠送给他,以彰显他的医术医德。
祖训族规:
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思三修宗谱时,把陈与参的《十劝》等诗,著录于谱首,当作陈氏宗族的族规族训,为众人遵守效法。
1、十劝诗
明 陈廷赞
一劝亲当孝,承欢在不违。悬知吾后裔,依旧舞班衣。
二劝兄和弟,连枝同气亲。轻几相爱敬,和气满庭春。
三劝书当读,贻谋教一经。子孙如克肖,胜积万黄金。
四劝早耕田,家余俯仰钱。农夫应有庆,从此屡丰年。
五劝早完粮,门无胥吏呼。闾阎知尚义,官府不鞭蒲。
六劝勤为本,一生用不穷。夙兴常夜寐,家道日兴隆。
七劝洽家勤,守成势更难。布衣蔬食好,留与子孙看。
八劝妇当织,桑麻本女工。难鸣贤内助,杼柚不忧空。
九劝和乡里,千钱用买邻。扶倾兼济弱,不愧太初民。
十劝当修善,人人庆有余。广行方便事,孙子佩金鱼。
2、十戒诗
明 陈廷赞
一戒莫为盗,盗贼身不保。何如渤海民,卖剑买犊好。
二戒莫为窝,窝主贼同科。贪财身不顾,浑是扑灯蛾。
三戒莫通寇,通寇祸害多。身死家又破,亡国究若何?
四戒莫健讼,健讼何年了。忍得一进气,大事翻成小。
五戒莫斗殴,斗殴有百忧。一时差失手,覆水竟难收。
六戒莫图赖,图赖有明条。立身空恶险,罪业却难消。
七戒莫包揽,包揽律例严。侵欺还永戍,家破亦身歼。
八戒莫赌赙,赌博祸殃开。家资因荡尽,盗贼此胚胎。
九戒莫淫荡,淫荡生败亡。先人创业日,难苦被亲尝。
十戒莫溺女,女由一体分。虎狼知父子,薄俗不堪闻。
3、四箴
明 陈廷赞
父子箴
子孝父心宽,斯言诚为确。不患父不慈,子贤亲自乐。
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大舜日夔夔,瞽瞍亦允若。
夫妇箴
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和乐积祥来,乖戾灾祸应。
举案必齐眉,如宾恒相敬。 牝鸡一晨鸣,三网何由正?
兄弟箴
史须友其弟,弟必恭其兄。弗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周公赋棠棣,田氏感紫荆。连枝复同气,妇言慎勿听。
朋友箴
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叨唠,密转眼如仇人。
民俗风情:
自古以来,张思村的传统手工艺较为发达,孕育出一大批具有农耕文明得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村内的“天台苎布制作工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遗名录,“棕榈丝加工技艺”、“箍桶技艺”、“天台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分别被列入台州市非遗名录,编草鞋、打篾席、佛像制作技艺、编箬帽、饼糖制作技艺等十多项列入县级非遗名录。
八 、村落历史沿革与大事记 :
历史沿革 :
张思历史,迄今700余年。元、明时期,实行都图制,明永乐十年(1412),全县设37个都,张思属于31都。明末清初,全县改为二镇,四乡,37都。张思属于积石乡,31都。清光绪年间,张思仍属积石乡。张思隶属于西中区新协乡第四、七保。1950年张思属西中乡4、7村;1961年张思分为东村西村两个大队;1983年为新中乡张思大队;1984年改为张思村,属新中乡;2001年12月新中乡并入平桥镇,属平桥镇,为张思行政村,下辖高地自然村。
大事记 :
张思历史,迄今700余年。村以昔张、施两姓居住而得名。后为纪念,把“施”改为“思”,怀思念之意。
元末之季,务园长房六世孙陈佑翁率四子观生字仁仲等举家迁居张思墩头,为张思始祖。
明永乐二年(1404),陈宗渊入选内阁学画,官“中书舍人”,是明初著名宫廷画家。
明宣德六年(1431),朝廷赠陈智仲为征仕郎。
正统四年(1439)十二月,陈宗渊古稀致仕,告老还乡。
明成化三年(1467),务园陈氏九世孙陈广清偕侄十世孙陈嘉赠复迁张思,遂为张思村上陈和下陈始祖。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石简与台州高士杨朝勉一起,从赤城游国清、石梁、再游寒岩、明岩,取道张思。于陈存恒的次子陈俭家作客。
嘉靖五十一年(1572),应大猷在讲学之闲游览天台山,被陈柳溪请至张思作客。
万历神宗十九年(1591),陈楠,于村中“永春堂”之后,创建了“绍清楼”。无名氏(宗谱失载其姓名)作楼记。
明万历二十年(1592),首次撰修宗谱,由十三世孙陈志学(浙峰)及弟陈楠(素峰)主修,翰林院署中书事、门人倪登为序。同年,修建小宗祠。
明万历四十一年四月五日(1613),游圣徐霞客,经平镇、张思,入寒明两岩。十七日由平头潭抵张思游寒明雨岩,至护国寺。
明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再次去寒岩明岩,道经张思,从张思歇脚,喝水。
明末,下陈宗祠,毁于兵燹。先前所修之宗谱,几为灰烬。
清顺治年间,族长陈廷赞主持修建宗庙,续修宗谱。于1694年作《十劝诗》、《十戒诗》、《四箴》等。
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张思村遭受洪水淹没,堤坝、桥梁、道路损毁严重。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三十八年(1699),续修宗谱。陈杰的《立身篇》载于宗谱。
清雍正九年(1731),第四次撰修宗谱。
乾隆三十九年(1774),陈明云偕弟芾南,创建了“联萼楼”,邑庠生庞人均为记。是年,第五次重修宗谱。
乾隆五十四年(1789),陈明云等重修上陈大宗祠,扩建北庑楼屋四间,新建三槽戏台一座及南首围墙,成周匝布局。
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张思修缮上陈大宗祠。陈以功、陈服采等又接造北楼三间,改作中堂,升基三尺五寸。
嘉庆廿一年(1814),第六次修宗谱。
清道光十四(1834)年秋,时雨骤涨,漂没张思村附近大道数十丈,并毁去半个镇龙庵。太学生陈统三、陈佩玉等捐资,村人义工,次年修复。
道光十九年(1839),陈统三加捐,钦授台州府知事,创建龙光陈公耑祠,纪念祖父陈龙光。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陈穆庵带头捐助良田100余亩给平镇八角亭张朗轩创办文溪书院,因此例授盐运司知事。
清同治十三年(1874),张思村民踊跃参加反抗天台知县丁澍良加征钱粮抗粮暴动(俗称“西乡反”)。
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大宗祠,至光绪五年(1879)春闰三月廿七日落成。
清光绪七年(1881),第八次修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陈广渊等建造镇龙庵南畔路廊。
民国元年(1912),张思第九次修谱,由陈载熙总理本支谱局。
民国十六年(1927),陈贤桷,字公满,号春波,建成新楼。
是年,陈宪邦,杭州私立法政学堂毕业生,创办张思益智学校。
是年,乡镇改并,张思隶属于西中区新协乡。
民国三十(1941)年,陈国辁总理主修谱事。
1949年7月至1950年底,剿匪期间,中共街头区委就设立在张思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思亦不例外。张思隶属于街头区西中乡。益智中心小学改名为新协小学。
1958年至1961年,张思开办村大食堂,地址设在明善楼。
1961年,新中乡公所迁往枫树殿。适逢临海医疗队来新中乡,驻扎在张思陈贤桷民居。是年,张思分为东村、西村两个大队。次年撤离。
七十年代,新协小学加设初中,改名为张思学校,后来张思小学与初中分设,初中部改名为新中中学张思分部。
1987年,张思村集资修建泉湖砩。此砩可以灌溉上千亩农田。
1993年,张思第十一次修谱。
1999年,下陈宗祠北庑、南庑、门楼进行拆除,改建为张思小学教学楼。张思村老人协会和村委会集资对下陈宗祠正厅进行修葺。
2008年,村老人协会集资11000元,对龙光公耑祠再次进行修葺。
2009年12月,张思大宗祠、小宗祠等12幢古民居被批准为浙江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2018年09月申报表 整理于2024年8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