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
行政所属 :清华镇洪村村委会
规模大小 :138户
现有人口 :1398人
二、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特点 :
洪村在村落选址上注重山水的处理,以山峦为骨架,以溪水为血脉,依山傍水,阴阳相济,整体布局力求显山露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及“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水哲学。
三、始建村年代 :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
四、宗祠/宗谱遗存现状 :
基本完整
五、古树名木保护 :
千年银杏树、古樟树、古枫香树
六、著名建筑遗存 :
光裕堂(国保)、霭庭公祠(县保)、敦素堂、寒梅馆、性善堂、恩善堂、积善堂、大夫第、世英公词、长寿古里门楼、培源桥、居安桥、馀源桥、信治桥、长寿井、望夫亭,洪建荣、洪文生、洪文早、吴天试、洪进生、洪兆保、洪五和、洪进生、洪章付等户老宅
七、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 :
洪村在历史上,向来以“长寿”闻名,素称“长寿古里”,曾有儒文郎锦文公寿至119岁,无疾而终。从谱牒记载来看,洪村是个历受皇恩的村庄。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光绪年间的400余年里,洪村出府县学生员38人,国学生80人,“恩给议叙”(被皇帝嘉奖)者23人,被贡选者9人,出仕宦22人,有皇帝授予职洐者38人,被朝廷旌表的烈女51人。如此蒙受皇恩浩荡,在婺源的所有村庄中是极少的。
洪村之所以能称为“长寿古里”,是与两个人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是儒文郎锦文公。锦文公,名永秀,字锦文,号虹江。因为他的孙子官位显赫功勋卓著,锦文公被赐赠儒林郎。锦文公七十寿辰,由“邑候彭公嘉其行谊,延为介宾,并额其庐”。他还两次参加清代皇帝举办的“千叟宴”。第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乾隆为了纪念他继位50周年,75岁的乾隆皇帝弘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又是整个清代第三次千叟宴)。比乾隆大一岁的锦文公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典。这是清代朝廷曾举办过四次千叟宴中的最后一次,当时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的老寿星共有3056人。
第二个人是洪均。因为洪均官内阁中书,他才有机会向嘉庆皇帝奏请赐封乡里名号。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在千叟宴之后,曾经私下对嘉庆皇帝说;以后你找个机会,把这次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中,凡是年长于我的,他们的古里,你都可以赐封“长寿古里”。从此,洪村就有了“长寿古里”的称谓。
八、村落历史沿革与大事记 :
洪村是洪氏单姓聚居的村落,于北宋年间(1023—1031年)由洪济从洪源迁此建村。从此,洪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逐渐形成婺源洪姓望族之一。
洪村建村者洪济迁居落户时,此地“环万山为城,土泉甘沃,林园幽胜,宜桑宜稼”,所以取名“鸿椿”。婺源乡村“鸿椿”与“洪村”谐音,后称作今名“洪村”。而洪村之名更切合洪氏聚居之村落。
洪村是一个因经商、出仕而发展繁荣起来的古村。其中明清两代是洪村稳步发展时期。
从历史的行政区划变更情况来看,元代,洪村属婺源县二十三都。它包括孔村、豸下、松山、新岭下、坑头、洪村、龙头山等。明清时期,洪村属婺源县来苏乡和睦里。从1949年至今,洪村又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49年解放前夕,洪村属豸峰乡第六堡。1949年属鄣西区诗严乡。1950年改属五区。1952年划属洪村乡。1956年并入里村乡。1958年为清华公社洪村大队。1960年划入鄣公山垦殖场清华分场。1966年改属鄣公山共大,为洪村农场。1968年恢复洪村大队时属清华公社。1975年重属鄣公山垦殖场。1985年5月设清华镇,洪村隶属清华镇洪村村委会至今。
1949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对婺源的古村落继承、保护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幸好当时洪村相对闭塞,经济较落后,且当地村民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对遗存的古建筑大拆大建,才使村落至今还能保存原貌,基本格局未曾有大的变动。
现在的洪村整体格局仍然保留了古村原貌。居民、官商宅邸和街、巷、石桥、水圳、水堨俊保留了古时原貌。水口林、山林植被、河流生态环境良好,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古村图画,体现了真实性、完整性、原真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目前,在婺源诸多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村落中,洪村是较突出的一个村落。
根据2018年06月的申报表整理于2024年08月0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