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山西省沁源县王和镇古寨村
古村落   2017-09-18 08:44:3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古寨概述
= 历史年代:远古传说人类活动于此,历史第一次村名为“长乐村”在辽金时期,距今600余年。
= 规模大小: 1.1平方公里,古民居旧村集中成片,古庙、坛、堂、门分布村落,部分为文物保护。在册农业人口1763人
= 自然环境: 古寨村为陕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沁源县北端,临近平遥、介休,是晋东南地区 的汾河流域区。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地域开阔,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传统农作物和工业园区并举。
= 荣誉称号: 2009年评为山西省历史文明(镇)村
                2011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 著名建筑: 晋商最活跃的明清时代,古寨形成了古文化民居建筑群,现连片基本保存完好。多数有村民居住,少数残损或有遗址。古庙、古坛、古堂始建于明清时代,清末明国初年有重建,近年修缮几处。另有东西南北四处村门和古街巷、古广场等明清古代建筑。
= 历史名人: 孙子宫(孙氏始祖由洪洞老槐树移迁,古代宫中做官,流放埋名,倒葬基为其设埋名形式)
                孙联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孙斌 沈阳军区副军级干部;孙万斌 解放军总后勤部副军级干部;孙宏原 十七大党代表,沁新公司总裁;王兵金 研究生导师。
 村落介绍
古寨位于山西沁源县北端65公里的五和镇辖区,距平遥古城介休35公里。地处东经112°15′--- 112°17′,北纬 36°98′ --- 36° 99′之间。有山有水,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地域开阔。省道汾屯路,县级公路古庄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在古寨村西交汇。可谓交通四通八达。古寨直接受绵山文化,汾河流域文化影响,是晋东南地区 的汾河流域区。尤其在晋商最活跃的明清时代,古寨形成古文化民居建筑。全村寨民居依山而建,形态风格各异,气势不凡。门框风格风格迴异,处处雕梁画柱。众多门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绝伦,内涵丰富。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雕琢技业高超独特,是明清时代中国北方农村的缩影。传承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宝贵的历史信息,形成了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古寨历史悠久。远古传说人类早期在此地活动,从历史上第一次定村名“长乐村”,为辽金时期,距今也有600余年。古寨村以孙氏家族为主发展至今。西汉时为上党郡、谷远县管辖。东汉、西晋属之 ,十六国南北朝谷远改为沁源,属之。居初属沁为。宋铜 * 、武乡内潞州改隶威胜军,隶之。金升沁源为谷州,隶属义胜军。之属沁州。明嘉庆八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洪武初,撤销铜 * 县,入沁州;明万历二十三年,改属平阳府管辖。清时,晋东南维西府一州,即潞安府、泽州府、沁州,属沁州管辖。民国初,属冀宁道。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属太岳行政区。一九四九年十月建国后属晋东南长治专区、沁源县王和人民公社,后改王和镇属之,至今属长治沁源县王和镇。  

 古寨的交通、桥梁、河流
现在省道汾屯路、县道古庄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在古寨村西交汇,均为水泥硬化路,可以说交通四通八达。
桥梁(霜神桥)在村西南。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初建,使沁源最早的封建政府投资的公共交通设施。咸丰二年扩建,这段路也是沁源较早的封建政府投资官道。在古寨境内,在官道两侧,曾有两个较大的店铺,供行人、车马在其打点,小歇、住宿,傅山先生曾在其打过点,等待平遥的朋友一起到灵空山。
古寨属汾河流域区,是晋东南地区 的汾河流域地带。以古寨为中心,通过古寨的三条河(前河、后河、西河)将该第四十多平方里、四十多个行政村、二十多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贯穿在一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语言文化、口音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 ------。
三条古老的河流,在古寨村西汇合,滚滚西流,给人造成一种水乡高出流的错觉。通过太岳山峡谷石口子,流向汾河。三河汇合后,通称龙凤河,是汾河的源头之一。 
古人有“水西流、犟死牛”的说法。这个区域内的人,说话干净利落,不搞虚套,处事踏实,为人仗义,形成了沁源苓北文化,融会于大中华文化。 
 古寨的文化景观  
 古井
古寨村东、村西、村中有三眼古井,是宋元时代建造。井壁是有河卵、石英石建造,井口是一块杏黄色岩石,当中打造了一个二尺五寸左右直径的圆口,十分精美,历经一千多年,完好无损。井水清凉透彻,有一丈多深,打手电可一眼望到底。终年有打不完的水,略带甜味,人们越渴越想喝,且越感情甜可口。周边村民十分羡慕这里的水,外地姑娘都因这里的水而嫁过来,本村的姑娘出嫁时总恋恋不舍,回娘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口古寨的水。客人来了,一杯茶,接着就是渍渍赞美。闲暇时,一壶茶水,老老少少,或家里或院里或街巷围坐,品茶论道,兴趣盎然。古井水是古寨祖祖辈辈独有的享受。
20世纪90年代,接上了自来水,虽方便了许多,但总不如古井水甜美。在古井挑水时,用一根一丈多长的带铁钩木杆,钩桶梁,最好一次成功,第二次就有脱钩的危险。看似简单,却技术性很强。生人往往把桶掉到井里,捞桶就更需要技术了,全村也就那么几个人是好手。西头有个“立世则”就是其中一个,大部分捞桶是瞎猫碰死老鼠,费好大劲,老不着只能找好手帮忙。
一群一群的人挑水,自觉以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家有急事,可以和大家商量先挑一担。在井口,人们谈论国家事、村里事、家里事,说说笑笑,十分热闹,是大家沟通交流的最好场所。有了自来水,没有了那种场面。 
 古庙、古坛、古堂 
古寨在明代以前,有好多古庙、古寺、古塔,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祈祷风调雨顺的场所。如:霜神庙、吉神庙,大寺沟有大寺、小寺沟有小寺,村北有两塔,叫东北塔、西北塔,现在只留下地名,古物失存。
封建制度有无庙不成村的规定,村大但没有庙,上边也不给发村政大印,只能让有庙的村代管。 
在明代正德年,古寨修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庙,院内能容纳千把个人。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有露天过庭,又有明柱顶立,优质木料雕刻着龙手和各种立体图案,榫卯结构牵扯着的夏式过庭。
正殿为“龙天神”,专管风调雨顺,东偏殿有“关老爷”,左有“关平”,右有“周仓”,西偏殿有绿袍财神“赵公明元帅”身旁塑着一只黑色老虎。正点下面的东窑洞中塑着“阎王爷”,因靠南门,村里出葬,古代必须走南门,孝子孝女在月黑星稀的黑夜,摸着阎王殿夏式过庭的五棵明柱各左右转三圈,可以给过世的人消灾免难。
天旱祈雨前后,都要在“龙天神”、“关老爷”神像前祷告,老人们都说很灵验的。民国十七年搬掉神像后,村公所、乡政府、学校占用。
古代,“龙王庙”西窑,是教书先生、学生和有孔子神位的地方。每年冬至那一天,正是农民冬闲季节,穷人家的孩子在孔子神位前磕个头,拜一拜先生。由家长集资教书先生的取暖、赤柱、工资,可以上三个月冬学,就算作曾在孔圣人前叩过头是一生的荣耀。 
庙南和正殿相呼应的是雕梁画栋、建筑十分考究的精美绝伦的戏台,西台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有千把斤重,故直径有四尺多。钟上铸有修庙时间、花销和部分“经文”。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结束后,要赶一次“龙天庙”会,为“龙天爷”唱一台大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天庙修成后,古寨成为名副其实的行政村,领了村政府打印,正殿过庭扯牵上悬着政府颁发打人用的“州棍”、“格兜绳”。
现在,一部分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坍塌,但骨架善存。乡政府在时,正殿进行过改建。
西庙,鉴于清代康熙52年,完工于乾隆初年历经20多年,叫“真武庙”,是古寨古代最兴旺时期。规模要比“龙天庙”大得多。内容和老百姓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上升为求忠、求孝、求仕、求德才兼备、求人才两旺。 
正殿为儒、佛、道三教教主“真武神”,东偏殿为“女涡娘娘”,前有婷婷玉立的侍女,西偏殿有“介之推”和母亲。格局和“龙天庙”差不多,但要精致宏大的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赶一次庙会,可谓农历三月一举三得。传统文化、纪念“女涡娘娘”在三月,纪念“介之推”在寒节,纪念“真武”在三月。在 “真武”戏台要唱四天大戏。院内和东西中过庭能容纳二千多人。常年有庙祝,老百姓叫善友打扫庙堂。一年四季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俗话说“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庙祝虽然衣不整洁,但肥肥胖胖。最后一位庙祝真名真姓谁都不知道,老百姓叫“烧竹林”。
民国十七年搬倒神像,抗战后迁进小学,后来称为“县立完全小学”2007年,有沁新公司翻修。
古寨村中,正北,建有“天坛”,老百姓称“天地爷楼”。无梁窑套楼共二层。下面的窑洞老百姓叫“正窑”,楼上塑有天地神像。相对的南面是“地坛”,同样是二层,窑上建有戏台,老百姓叫“南台则”,虽然也是二层,但不“天坛”低得多。因为有半截在地底下。中间有“五道爷”广场,也叫“五道爷”街。广场东北有一“五道爷”小庙,建于康熙末雍正初,是全村老百姓集会、结社、喜庆的活动场所。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