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云南哈尼彝族自治州永宁乡城子村
古村落   2017-08-31 08:47:0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这是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美丽的山村。依山而筑的土掌房民居,层层叠叠和优美的山水环境和谐媲美。 城子村曾经是明朝时期彝族自治的土司府所在地。第五代土司昂贵也是彝族土司自治的最后一代,是城子村的先祖。这使得城子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泸西城子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永宁乡境内大永宁行政村。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5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夏长霜期短、风小日照长、年平均日照数达2010小时,农作物生长期为285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南盘江支流小江河上游)中大河自北向南贯穿村境中部。
(二)自然状况 
城子村的地势略低于县城,东经101°12′-103°14′,北纬24°,海拔870--2334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最高气温31℃,最低0℃,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无霜期为300天,年均降雨量1250毫米,城子村依山傍水,水资源十分充足,村庄前有护城河,由东向西注入南盘江,为村子提供了充足的灌溉、饮用、沐浴等生产生活用水,这里的森林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及针叶林(松树、沙松)为主,常绿灌木也较多。政府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栽了不少桉树、杉树、果树、麻竹等经济林木,山上森林植被覆盖率为28%左右。
(三)经济状况 
城子座落在200多米高的南、北飞凤山坡,东临龙盘山,西接玉屏、笔架山,北对木荣山,后枕金鼎峰。城子村作为泸西县永宁乡最大的自然村,一是地盘大,二是人口多。占地约61.54公顷(中间五空地),由彝族传统院浇式土掌房组成,一座连一座,一层重叠一层,错落有致。全村分为老村和新村两大组成部分,2010年,全村共有农户717户,人口2696人,劳动力1300多人。古村现有人口1493人,总户数381户。居住着汉、彝、苗、壮4个民族。耕地2000多亩,并有大面积山林主要分布于村庄西面,呈台阶状分布,土壤属酸性沙土。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等,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小麦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57元。随着2009年城子村旅游的发展,城子村卫生、交通、通讯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农村面貌日益改善,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确定为“云南省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荣获“亚洲民俗摄影之乡”称号;2011年被评为“红河州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漏江县,隶属群舸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漏江地域改属建宁郡所辖。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设陇堤县隶属郎州。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南诏政权建立后,本境系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鹿部(阿庐部)地,为羁縻州,隶属黔州都督府。 
宋宝祜五年(1257年),蒙古兵平云南,阿庐部归属蒙古政权,隶属蒙万府。  
元十二年(1275年),置广西府,辖弥勒、师宗两个千户,隶云南行中书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西路改为广西府,以土官普德置府事。普得,又作普德,彝族姓昂氏,广西府第一代土知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者满作乱,杀死。职位由子昂觉继袭。时至广西府第五代土官知府昂贵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袭职。以不法事,于成化十七处(1481)年革职,置弥勒州为土照磨。 
《广西府志》卷之三:建置(附官置)第九页记载“••••••明洪武十四年,颖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克云南该路为府,以土官普德领之,传至昂贵,肆力不法,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七官照磨赵通奏闻,下其议巡抚御史林符核实,逮贵下狱,革职。改土归流,领师宗、弥勒、维摩、三州十八寨所。 
城子村中现存城子大寺即是昂土司府遗址上建立的,由于昂土司府的存在,使城子成为当时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民国年间,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将军幼时曾在城子村小学就读。
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邱北、路南(今石林)等县的武装斗争。 
1949年2月6日,中共路西县委在永宁城子村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泸西县解放委员会,行使县人民政府职权。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永宁城子村举办干部培训班,为军队和地方培训骨干90余人。3月,中共路西县委、解放委员会进城接管工作。 
 建筑风格  
(一)土掌房建造工艺
相传村中一位叫阿嗄的彝家小伙,为改变村民住洞穴,栖树枝的原始居住方法,在飞凤坡顶,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后,到山中砍来六百六十六棵栗树,挑来九百九十九挑粘土,用土筑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土皮头洒水,然后用石头一层层夯结实。就这样,一幢幢左右连接、上下相通的土库房,在飞凰山坡被建造出来。 
 这首世代流传的建房民歌,就是土掌房的建造工艺: 
 窝棚不好住,野兽多可恶;风雨来侵袭,洪水淹大路。
 阿嗄小伙子,教人盖土库;男人扛栗树,女人挑泥土。
 柱子怎么砍?留到丫杈处;柱子怎么支?篱笆来围固;
 柱脚怎么支?石头来垫住;柱摇怎么办?篱笆掼泥土。
 柱子竖好后,众人紧扶住;丫杈搭承重,藤捆丫杈处。
 楞子怎么铺?间隔有五寸;木棒破成片,顺着楞子铺。
 木片铺好后,松毛再盖土;接着铺稀泥,并把边栏糊。
 怎样加土层?土要蜂窝土;铺上五寸厚,洒水湿漉漉;
 稍干再夯实,留口雨水出;有时会通洞,一把土塞住。
 房内怎么隔?一间人睡处;一间装实物,一间关牲畜。
 前边安道门,方便人出入;野兽进不来,风雨门外阻,
 过上好日子,彝人少辛苦。
土掌房建好后,人们从此不再住山岩洞穴,也不再在树上栖息,都住上冬暖夏凉,牢固安全的土掌房,再也受不到风雨袭击,再也受不到野兽侵害。它反映了彝族先民从树上下来,从洞穴走出来,在这里起房盖屋及,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一个伟大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的结构样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到了元代,开始出现二层楼房,特别是明代的“昂土司府”,清代的“将军第”,建筑风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顶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四合院厅堂雕龙画凤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彝汉结合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城子村古村部分分为小龙树、中营、小营三部分,小龙树为最早建盖的土掌房,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依次向中营、小营发展。全村完整的保留了举世罕见的代表古人利用适宜地形、当地材料和较为先进技术建造的、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东暖夏凉、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的土掌房群落。村中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呈自然式平行等高线分布,村中以城子大寺(昂土司府遗址)为制高点,其余建筑为一二层土掌房、平顶泥墙、鳞次栉比、颇具风味。 
村寨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顺山势而行、层层跌落,整体空间西高东低、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依山而建、自然相连、层层而上的土掌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土掌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层层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住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层层叠起,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直至走通。全村村中道路呈自然分部、纵横交错,呈现一种自然状态的肌理。 
城子村是彝族先民白芍部的聚居地,之后,大批汉族迁入,此地民居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城子村背靠飞凤山,面向中大河,万顷良田铺陈村前,从村前望去,依山就势的城子村宛若一顶王冠,而山顶上的昂土司府遗址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山、水、田、树与土筑民居共同构成了城子村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古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二)与“五行”相应的聚落发展的文脉价值
村寨选址与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典型案例:
  中国古代风水歌吟: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蜿蜒曲折,是为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
站在村后山向下俯视,可见村前有朝山、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即来源于村寨故老相传,又合风水补气之说。
古村位居中央为厚土,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古村在选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村寨建设的历史文脉发展得到完整的保存。 
经调查发现,古村现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据记载: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凤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至今已600余年。在昂贵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连,后毁于兵火。古村现存历史最长的房屋为小龙树二十家人。据现居房内的一位老人说:此房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窗子,房屋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的发展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建筑样式也随着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内村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村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顶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如李将军第),但大多数民居在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后,在屋顶与外墙的建造上依旧保持传统彝族土掌房的特征,成为汉彝建造技术完美结合的鲜明例子。
综上所述,城子古村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三)民居建筑价值 
古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采用汉式民居建筑价值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院内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得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去粗取精,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和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城子古村的传统风俗 
(一)婚礼习俗
如今城子村汉、彝、苗、壮族聚居一块,在婚丧嫁娶礼俗方面各有特色又相互交融,由于汉族占大多数,彝、苗、壮族风俗礼仪后来被汉族同化。大多数人如今家,仍继承汉族的传统婚俗。 
姑娘小伙相恋后,或是小伙子相中了姑娘,请媒人去说亲,媒人一般是两家的熟人朋友,比较有面子,这样才能说得成。买糖说亲要三次,女方才作出决定成不成。若说亲不成,糖果仍归还给男家,也有吃了糖折成钱的,算得清清楚明白。 
如说亲说成,订好日子,姑娘请小伴朋友去男方“查家”。查家之后,挑日子,男方挑彩礼来女家“认门户”。认门户这天,双方在一起商量何时“换柬”(换庚帖),定好男家出多少礼钱置办嫁装(有俗话说“婆家无礼金,娘家无嫁装),来多少礼物,何时结婚。
“换柬”时,男方用筛子装两个大饼子(到糕点厂定做),两个大糯米粑粑,带来礼物礼钱。  
然后女家把饼子和粑粑用刀切小,连带喜帖一起,分发给亲朋。
办客前要请“乡帮”,选晚上时间,炒好葵花、瓜子,备上茶水,请来村人相帮——厨师、待客的弟兄、送亲迎亲的小伴弟兄。由村中家族长辈,商量分工事务,各负其责。 
婚期到时,男家杀猪,挑一半来给女家办客,附带其他礼品(如茶酒等)。 
娶亲时,女家在正堂中招待女婿,女方长辈同席,交待女婿,姑娘嫁到婆家后,要好好照顾她对待她。
饭后,打发嫁装,一般是衣柜、铺盖、服装及家用电器等。
女方派姑妈、娘娘、兄弟、姊妹、伙伴等人送亲,到男家“装枕头”。 
出娘家门时,新姑娘要哭嫁,若不哭,说明对父母感情不深。母亲送出也哭着交待女儿:嫁到婆家,不比在娘家,万事要忍……  
过去有《哭嫁歌》:(母亲交待女儿)“……亲亲我的囡,出嫁到婆家,进了人家屋,不比在娘家,出门么,要看天色,进门么,要瞧脸色,婆家脸色好,我囡吃得饱,婆家脸色变,我囡苦冤冤……从今以后么,我囡出了嫁,亲亲的爹妈,不丢也得丢,不舍也得舍……” 越理越长,越哭越难过、伤心。
现在哭,没有这么多花样。也有时哭着哭着新姑娘就笑起来的,所以,有句民间歇后语说:“新姑娘哭嫁——假哭”。
娶亲回来,男家鸣放鞭炮,迎新人。新姑爷新姑娘争抢进门。谁先进屋,以后居家过日子,谁就能管得住对方。也有的婆婆偷偷躲在门头楼上,跨开双腿,让新人从胯下钻过,以后新人才服管听话,婆媳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然后,女方后亲为新人“装枕头”,缝被子,叠床铺盖,装进些花生、枣子、松子、桂圆之类东西,讨个吉利“早生贵子”之意。
晚上要烧糖水,在堂中摆下桌子,请小弟兄上坐闹新房。关于闹房,民间还有传说,说一家娶亲结婚,日子不好,冲闯煞神,魔鬼来夺新人命时,恰好有一个小孩在场闹房,这小孩乃天上文曲星转世,魔鬼难侵。闹了很久,过了时辰,保住新人性命。闹房的习俗就传了下来,闹房喝糖水,取“糖”谐音,搪灾搪难之意。唱歌、猜迷、说绕口令、做花动作(背人、亲吻之类)。所说的“三天不分大小”,什么人都可闹房,直至深夜新人才得入洞房。小姑要为新嫂子,端洗脚水,新媳妇要在盆里放钱给小姑。  
天还不亮,新人要起来替厨师生火,火生得早,说明新媳妇勤快,不会睡懒觉。新人起床慢了,火生晚了,会遭亲人取笑。
吃饭时,男家要摆正席,招待女方后亲,双方长辈在座要交待,今后要待好新人。 
三天之后,新郎新娘带一桌酒菜,回娘家,天黑之前要赶回婆家。
一月后,女方派人(一般是舅子)来接女儿回家人,小住几天。几天之后,女婿带上礼品,上丈人接回媳妇。
如此这般,一场婚俗礼节,才算完结。
有的人家,在馆子里请吃一顿。甚至,也有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便自个跑来一同生活,后来才补办个结婚证,从自由恋爱到结婚,新事新办,没有什么礼俗。
(二)丧葬习俗及祭祀活动:
人死后,请道师瞧好安葬日子,道师负责一切礼俗安排。
日子定下,主家孝子,晚上请“乡帮”,炒好葵花瓜子,备上茶水,到村里跪请乡帮,俗话说:“死了人磕头算不得数”,请几人,跪几人。
然后,由族人长者商量分工事务,赶人报丧,挖圹抬人,做饭待客,扎灵堂,贴白孝对。分工很细,各负其责。
人死后第三天,献“掩棺饭”,盖棺敲钉。此后到安葬期间,朋友熟人,吊孝烧纸哭灵。
办客这天,亲朋祭奠,有上祭的许多糖果;还有粑粑五堆,堆成塔状,顶端捏成各种鸟兽花草,涂染五色,逼真美观。树吊钱,三树五树不等,花枝招展。富贵人家,花样更多,有竹纸扎成的狮驴象马、接引之佛、二十四孝、金童玉女、金山银山。 
男女孝子在安葬前一夜要在棺材旁睡,再陪亲人一晚,守一夜灵堂。
若死者是女的,在病重时就要通知后亲(死者的兄弟姊妹)来看,上祭要由后亲先献,其他亲人才能献。出丧时,男孝子要跪请舅家敲钉,拜请出丧。孝子要说:“我母亲大人你家老人,在我家受苦,多年来,为了儿女,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如今过世归山,心里难安,求舅舅责骂……”
舅舅假模假样骂一番,允许出丧。若死者生前受过虐待,舅舅会真的发脾气,大声责骂,孝子只能忍气吞声,求娘娘告老爹,舅舅气顺了,才准出丧。出丧后,后亲还会阻拦抬棺之人,慢慢走,不忍心让亲人很快就上山。
送葬之时,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大孝子手捧衣禄罐,头戴三梁冠。孝女孝妇,手扶棺材,说是要手扶棺材,才有财,放声唱哭,遇河为死搭桥,孝子一路串跪在地上,让棺材从背上抬过。
送葬仪仗队庞大,有细乐鼓吹,踩高跷,舞蚌壳,鸣放鞭炮,杂耍开道。
到了一定地方,女婿“路祭”,献糖果、米糕后,人们抢食。“变服”,舅子为姐夫姐姐换孝。调转棺材(变服前,死者头望家中,表示依恋,棺材大头在前。变服后,棺材大头朝后,死都头望坟山,表示不再搅扰家中亲人)。大儿子手捧衣禄罐,随棺上山安埋,其余孝子,由原路忙回家,谁先到家,谁就有财有福。
孝子到家中稳坐,由牵孝之人,抬清水洗手、洗脸,喝糖水(搪灾搪难)。然后,舅子说些祝愿之话,把孝子(姐夫、姐姐)拉起,嘴里说着‘起、起、起’,表示以后亲人的日子能红火好过起来。 
丧葬之后,道师在堂中念经欺鬼,超度亡魂。晚上,亲人到野外为死者送火,不让灵魂受冷。传言,若从胯下往后看,能看到死者向火,当然,不足信。
第三天早,亲朋上坟山为新坟培土、扶山。道师念经在前,带领亲朋,手牵手,围成一圈。左三圈,右三圈,为新坟踩山围路。丧事散客前后三天。
五七之日(人死后35天),请僧侣超度亡灵,使其不坠冥府,早升仙界。 
来年春分,亲朋祭新坟,主家还要办一天客。
三年孝满换孝,请道师念经驱鬼,超度亡灵,施甘露,跳五方,放生、放河灯,少到三天,多到七天。
跳五方:当地风俗,用五十六张八仙桌架高为法台,周围贴彩幡、供牌位。法师身穿道衣,在坛顶作法,徒弟头顶灯,手平伸,手掌心内还有灯。在台上五方交叉快跑,若由台上摔倒滚下,会受伤。有俗话说:“道士先生着鬼打,叫做无法耍”,就指这种情况。
彝族、苗族丧葬礼俗稍有不同。
就拿为丧葬选日择地来说,彝族以骨牌(如汉族的历书)推算日期。选择吉地,使用担子(又叫龙担),巫师将龙担丢出,担子指向何方,坟头就朝向何方安埋。插柳条,散松毛,出丧回家,过去以草灰水洗脸,后改用以清水洗脸,要喝糖水或茶水。猪牛羊杀后,到丧事结束,要退回亲戚一半。出门送亲属,主家要哭送,亲属也要哭,表示不管时间年代长短,儿女亲朋都永远怀念死者恩情。  
  城子古村民间文化活动
(一)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 
城子村民间文学蕴藏比较丰富,传说神话故事较多有口头传说和书本传说,有短小精干的故事,也有较长的叙事篇章,有在田间地角讲述,有在庙宇庭院闲聊,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有“兄妹成亲”、“阿嘎建房”、“玉女赶石”、“龙马飞刀”、“昂贵财宝之迷”、“护印传说”、“昂土司兴衰”、“江西街沉浮”、“将军弟辉煌”、“张冲将军起家”、“泸西民主革命烽火”等,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 
(二)节庆活动 
=“正月十五太平庙会”
每年庙会节日,村人自发成立庙会组织。庙会人员从大年正月初一起就住在寺庙之中,吃素斋,唱经文,扎草龙,做彩旗,训练礼仪,学习演奏乐器。此庙会活动为祭拜利元、飞风二仙。过去曾在北飞凤山腰,建仙祠祭祀,后又在玉屏山建玉皇阁,塑仙像,奉献香烛供品,举行庙会,顶礼膜拜。 
=“五月十三土司庙会”
昂贵被害后,村人为了为了怀念祭拜昂贵,在太阳山腰建盖土官庙,在墙上画像,摆香案,呈供品,祭奠他。传说,昂贵土知府把土司衙门从矣邦(今泸西)搬到城子后,对四十八寨的人民有很大恩德,人民爱戴他,拥护他。如今,昂贵,在村人的眼中,已成为有德有义之神灵。
=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 
传说,城村中24对男女青年,反对土官及神婆的封建礼教,主张自由恋爱,而被活剐暴尸,引起民愤。村中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唑散依,女的叫阿妹依,在六月二十四这天,组织带领村民造反,杀了土官和神婆,推翻土官的暴政,废除不合理的封建禁令,村人又过上了自由欢乐的日子。从那以后,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成为村人的盛大节日。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