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专题论坛
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研讨论坛 > 研讨会
古村盛会 · 乡建声音:古村怎么保?新村如何建?
古村落   2017-04-28 07:31:00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来源 :中古委乡建观察  2017-3-31

 

 会议现场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安蒙女士主持会议

【首 语】春回江南,万物复苏。3月25日,浙江兰溪诸葛村,在“中国景观村落十周年庆典启动仪式”上,来自政府学界的领导与专家 、村落负责人以及各方乡建人士,就“古村落保护发展”的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乡建观察》立足当下火热难解的“古村怎么保,新村如何建”这一主题,通过会场语录整理及会后采访完善,推出本辑专稿。
“让城市更美好”,乡村也应更美好! 

 ——朱光亚:东南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

 

 警惕新的“鬼子进村”

设计师全面向乡村推进,希望与危险并存。有人说“鬼子进村”,设计师与外部资本涌向乡村,以为带来了资金、方案与愿景,其实很多事并没那么好。这么多年来,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在做古村落保护建设时,不能只关注看得见的物质,更应关注那些看不见的先辈们生产生活的智慧。 

民间组织有能力对政府工作做出补充与调理 

当前的决策机制下,要求每任领导在任内要显示出成绩,且上级要看得出来。政府有政策、资金和影响力的优势。如何让政府的决策更具科学性,而并非只是阶段性短而快的业绩,非常重要。 

民间组织不具有政府的优势,但大多具有乡土文化的情怀与信念,对中国农业文明有思考,理念也超前,做事认真有担当,其实民间组织有能力对政府做出补充与调理。 

“让城市更美好”,乡村也应更美好!

城区建设用地提前用光,有些开发商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乡镇村,这就要求在操作上务必谨慎!以前我们常说“让城市更美好”,难道乡村就不应该更美好?! 

 守住底线,想出法子,走出路子

 ——李兵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建设,捋几个实质问题进行探讨: 

 古村落怎么建的问题。目前来看就两种,一是物理隔绝法“古村加新村”,二是新老共存法“古村加新房”。

 社会资本介入的问题。资本介入的核心问题是要妥善处理好农民的资产权,妥善安排农民的生活与就业。尤其是景观村落里的“景观资产”,不只是房子,还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怎么介入、谁来制定相关原则和规范要求,值得探讨。

古村落的运营主体。没有运营就很难活化,是由村庄管委会还是村委会来运营?这是个方向性问题。运营主体不弄清楚会直接影响后续发展,关于运营模式,国家在这些问题上较难做出具体的规定,需要村庄根据自身实况自行探索和确定。

保护的组织形式。婺源县有自己的保护委员会,张谷英有管理处。究竟怎样更好?还需大家在基层多实践,如何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对古村进一步的保护、活化、发展及利用,甚至是创新发展,想出法子走出路子。 

 项目实施的“五化”。乡土民俗、地域文化的保护以及古村落保护建设,只有更加“实体化、要素化、项目化、规范化、产权化”,才有可能和国家的政策制度对接,取得理想的效果。

发挥宗亲纽带功能,促进古村保护利用

——黄忠彩: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宗亲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宗亲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的乡土情。古村落往往聚族而居,如何以宗亲文化为平台与纽带,发挥宗治功能,促进古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建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许多村庄面临着“速溶化”(村庄被拆,迅速“溶解)、“空村化”(人走村空,逐渐消亡)、“空心化”(村里的历史与文物古迹等陷于湮灭)、“过度商业化”(缺乏科学规划,以“保护”的名义破坏古村风貌景观)。这“四化”让村落消失的速度非常的快。要设法阻止古村落快速销毁,并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激活古村落遗产,提升古村落功能,让村落在保护和利用中得到发展。

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古村落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变革的趋势统筹进行,一是要在农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浪潮中,为古村保护发展创造机会与价值;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与互联网的优势,宣传营销古村落优秀的文化与优质产品,传播古村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三是面向国际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向世界展示,是值得大家探讨与实践的。

新村建设如何从古村落继承文化符号与基因

——刘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古村落专委会专家组组长  

 

根据村落的历史情况与现状而言,常有两种思路。一是完全按传统格局与样式建造。这针对古村落保护完整、村民对文化传承有自觉性,在建设时保存其文化基因,建筑风格与装饰上保持文化一惯性。二是风貌上有所继承但又有所发展。主要针对村落毁坏严重,原有风貌不明显,新建时可做多些改动,未必亦步亦趋模仿古建筑的形式。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发展与共同的认知,新农村建设应该体现地方特色,这不仅从文化发展、设计界来看如此,设计思潮也是如此。从过去强调国际化到现今强调本土化与区域特色,是个发展规律与浪潮,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但地方风格及地域性强度该有多大,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于说乡村能不能参考城市发展的路子,其实人类的思维都有相似性,有些古代城市在转型当中,有旁边建新,也有的是在内部更新,老旧共存,乡村发展也有类似性,其实这两种现象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尊重村民,引导方向 

“材料、工艺、风格”是乡土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些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师自己的审美与情怀。村民在认知等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他们现在向往城市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过些年发现这不是自己流在血液里的东西。所以你得引导老百姓喜欢自己的文化,不能强加给他们。 

整体保护有利发展,对接市场有利百姓

——诸葛坤亨 浙江兰溪市诸葛村党支部书记、兰溪市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起初被人说成“一头筋”!多年来一路艰辛,但也提供了样板。今天大家很关注重视古村落,回头看,有几个认识:

一是重在整体保护。从单体建筑上讲,诸葛村未必是最好的,但是整体体量这么大格局这么好,挺难得的!整体保护给村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现在一年门票收入2000万以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村级养老,全村有线电视费等相关费用由村里统一支付。 

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村里成立了古建专家组、古建施工队和消防队等。施工队有泥瓦匠、木匠、漆匠等各专业工匠,村里所有古建修复施工全是由我们自己完成。 

三是古村里的村民全部迁出是绝对不行的!古村落保护发展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诸葛村共1000多户,因住房改善需要,已有三分之一迁出老村住进新村。其余三分之二的全留在老村,在外面获得新房的村民,将老宅交由村集体,这样村集体也有了可用资源来发展旅游。 

四是古村开发要有市场意识。古村落不能光保护,得产生经济。我们的老村面积达1.6平方公里,每年光老房及设施维护就需大量资金,不走市场化是很难的。下一步的发展,要由“展示文化”向“活态文化转变”。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实现古村保护发展

——谢柱成:广东省东莞市南社村党工委书记  

 

南社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社村在保护与发展中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获得各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与肯定。自2013年,推出南社乡情体验区,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发展中,南社村借力景观品牌的效应,实现门票收入和游客人数连年翻番,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300万元,游客人数突破百万。“中国景观村落”这块金字招牌给南社带来了切实的变化,为村民创业提供了条件,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体会与建议  

——黄丽娟: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管理处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张谷英村是国家4A级景区,属政府介入管理型,在这里工作十六年的“老人”,体会很深。现在大家都在谈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
首先,村民得意识到古村古建的重要性。如果村民不配合,政府喊破嗓子也没用。张谷英村是连体建筑,同宗同祖毗邻而居六百多年,因改善住房需要在村外建新房,但土地指标是一个最大的矛盾。二是在修复施工中,都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建造,质量与效果很容易变味。三是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尤为重要,对于几百年老屋,无法承受任何的火灾。四是民风民俗保护很重要。大家都感觉说村里的味道较之前淡化了,这要用现实的眼光看待村落的变化,大家都离开村子,民风淡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