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村落情怀
中国古村落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走进古村落 > 村落情怀
碑碣解读丨水之“义”
古村落   2019-01-19 02:13:2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来源 :原创: 李保明  昔阳史志  2019年1月15日

《昔阳史志》由昔阳县政协、史志研究室、洲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旨在唤醒沉睡历史,激发乡愁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推介魅力昔阳,构筑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古人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也。天地之生成,莫先于水,则人物所赖以生成者,亦莫甚于水也。”又云:“民非水火不生活,然火可以力至,水必本于天生。水之行地也,犹血脉之在人身也,其疏通处井渫而食,其不及疏通则凿池而潴,固人之所赖以生而不可一日无者。”水为人之必需,人为水而竭力,尤在缺水的山区,祖辈为饮水而掏井、改河、挖渠、凿池。“水曰润下,有作咸之义焉。”水,泽润万物,对于人类而言,尤为大义。何为义?合乎公益的行为道德则为义。为水而当为的行为更为义。正所谓,“五常之德,人义为先。”“事有当为而不为,伤乎义也;有不可为而固为,失乎妄也。故善为者,行则合道,为则合义,此其得之矣。”古乐平(今昔阳)人,用义行诠释着水之“义”。 

黄岩是古乐平赵壁川下游的一个村,座落在两山之间,川脉硗确,地多砂石,无泉而可汲,有河而不流。宋天圣年(1023)前,从上源石龛村架渠穿地引水注池,以活居人,沿途凤居等九村共用渠水。天圣年以后,经大雨,河水暴涨,村人未对水渠因循维修致渠梁损坏,从此断水。村人只得就远取汲,旦往暮来,或收集雨雪维持生活,其艰辛可想而知。熙宁七年(1074)村人王亨等到衙门告状,请求依前例重开水渠。衙门有一个负责看管囚犯的黄岩人王式,积极协助寻找依据,促成了重开水渠事,并请进士李耕撰文于元祐元年(1086)立石,勉戒后人须知水来之不易,应懂得珍惜。受水之困的黄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养成了为水当为而为的美德,也坚定了同为水恶为而斗争的意志。金大定十一年(1171),黄岩村老人王成等买静阳村李仲祥位于界都黄岩两村中间桑陆地五十五亩,掏井取水,虽往复二十余里,但亦可济本村食用。水之重要让黄岩人变得聪明,订立买地契约之后,又将契约刻立于石,县令乌延作为见证人也刻在石契上。清咸丰九年(1859),合村人又“重刻桑陆地契碑记”于石。经历了近七百年的岁月,王成等人的水之义举依然为黄岩人之楷模。还是这眼井,还是因为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不义之人郭永泰违天理人愿之意,干当恶害众之事,用砂石将井填满,断了黄岩人的水源。村人张汴等状告县衙,郭永泰被加以重刑惩以重罪。村人“重立井地记”石誌,谴责不仁不智无信无义行为,警惕“永泰覆辙后必蹈之”的悲剧重演。 

缺水山区,罕能寻得掏井汲水处,即使寻得也多远离居处。解决饮水难更多依赖于凿池蓄水。凿池需地,舍地凿池非有当为而为的取义之人不可,而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因为自古以来取义行善就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一种价值取向。芦子坪村(今楼坪村)属古怀仁乡黄岩都管辖,座落于赵壁川的上游,人淳地薄,苦无天产泉流,又难人工凿井,日用水缺,每日要到十里地外的坐化岩下取水,苦不堪言。深凿蓄水池成全村人所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村人李佐情愿施地五亩开凿为蓄水之池,于是全村人协力兴工挖成池沼。乾隆三十三年(1768),楼子坪村(今楼坪村)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池显的小了,饮水有供不应求之势。合村又买李德彰地二分。李德彰念税粮无所归,与子文治、文汉、文浩同议,情愿将税粮施舍,由己依旧世世分纳。村人感戴其德,勒石以誌。至嘉庆十八年(1813)前池因凿于河边年久倾塌,饮水再次受困。村人李香林、师保、李润林等买村南孔姓兄弟四人地贰亩叁分余,李文华又施地柒分余,合谋并力,深凿筑池,引流聚水,绝圮坏之患,免涸辙之忧。此等舍地筑池掏井义举从金代至明清数百年间的二十余通遗存碑碣上均有记载。 

 

好行德者补路衢,乐方便者修水利。人所罕为,实人所当为。凡舍地捐财献工筑池掏井之义举,皆解民无水之困。功德之水,利泽民物,沾戴无穷,系不朽之盛事。得水之“义”的后人懂得感恩,即使数年之后仍亦如此。像前述黄岩村宋熙宁七年重开水渠事,十二年后撰文立石勉戒后人懂得惜水。金大定十一年王成老人买地掏井,近七百年后再重刻碑契以念先人之德。川口村有井无泉,离村南里余,古善人刘廼曾施池一眼,虽能聚水,但缺通水之路,临南河可拨水,然水势弱小,注池无多,用不多久就干涸了,所以父老子弟往往要到村外挑水,无时休息,甚至昼不得食夜不得寝。顺治年间(1644)为官者王俊民回村见此状,遂察看地势,见西河之水可以入池,只是中间隔赵进的土地不能凿渠。王俊民对赵进多方鼓劝,赵进慨然愿施地凿渠。王俊民欣然率众在赵地中凿水道一条,西河之水涌入池中。自此池水很少再干涸。村人盛赞王俊民有谋有略利人济众,有大人器。后来果然任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知县。六十多年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近九十的村人王献畴拄着拐杖说:“川口人能饮上水,王俊民功不可没,德不可忘,应为文以誌之。”于是立“西河改水后记”碑。

天一生水,人民咸赖其生活,无水则民不聊生焉。人民为生存之水取义行善,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默践行,不仅是为生存,更为民族精神的传承。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